三小时内求一篇关于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6:49:02
快点啊,着急

诸葛亮为争夺中原而“六出祁山”是所谓的北伐
每次都有其具体原因,又有其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这是导致各次失败的原因

总体原因:蜀国经过连年的征战,实际已经国库空虚,物资匮乏,国家的政治在阿斗那里变得乱七八糟,而诸葛亮为报“先帝之恩”实现他复兴汉室的愿望而强曰“天下有变”,其实当时北方的魏国一直在休养生息,或者说没有什么大的行动
北伐其实是蜀国最后的“拼命一搏”,可是街亭之失和魏延谋反,给了本来就不是很有把握的仗更大的变数,诸葛亮最后强出兵其实是希望以弱胜强,寄希望于对手的失误,可是司马懿一直没有再给他机会,最终病逝五丈原,实在是个遗憾

诸葛亮一共6次出祁山。分别如下:
一出祁山,开始是一连串的胜利喜讯,士气高涨。为了出祁山打曹魏,诸葛亮在蜀中养兵练兵,也为这次出兵备下了军需粮草,还慷慨成词的写了千古名篇《前出师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就因为一个人是失误使得整个局势大变,那就是马谡,马谡(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自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犯下一大错就造成了对他赏识有加的诸葛丞相的一次祁山计划,在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的守卫上出先了决策的失误,就如纸上谈兵一样,在实际战斗中的战略失误就导致了全盘劫数,马谡的失误也是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在刘备弥留之际就曾提醒诸葛亮马谡不能重用,但是在一场大的战役上,一个关键性的战略要地的问题上,诸葛亮犯错误了,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局势不会因为斩了一个马谡而重新垂爱蜀军的,司马懿抓住了局势,把优势牢牢把握在了他手中。局势的变动使得诸葛亮只能用那“空城计”的险兆来为撤退做准备。局势一下由主动变为被动,人的心理上也会出现烦躁,那更容易造成失误,在对陈仓城防备情况诸葛亮又不甚明了,下令攻城,结果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