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春、咬秋怎麽回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7:46:35

咬春
  简介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像,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咬春和打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url]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一说.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
  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还有装扮成春官的人在道前相迎,接芒神、打春牛,这样的仪式历史很悠久了,而且最早都是宫里亲自出面操办这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