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把词上阙的语句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7:34:03

〔题考〕 【南唐书】:『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此浣溪沙一调创于五代南唐中主。所谓摊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调结构破一句为两句,增七字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细雨、小楼一联脍炙人口,因名之为南唐浣溪沙。而本调沙字意当为纱;或又作浣纱溪,则应作为纱,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调别名山花子。

〔作法〕 本谓四十八字,俨然一首七言诗,但颔联与尾联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为七言诗仄起之首二句。第三句亦与仄起七言诗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为不完全之七言诗第四句。后半首二句句法,更与七言诗颈联无异。第三句亦与七言诗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诗之末尾三字。据词中有减字之例,则此调殆亦可名为减字七言诗矣。

浣溪沙词谱及其由来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有杂言、齐言二体。唐、五代人词中,见于敦煌曲子词者,均为杂言;见于《花间》、《尊前》两集,多为齐言,亦有杂言。至北宋,杂言称为《摊破浣溪沙》(破七字为十字,成为七言、三言两句);齐言仍称为《浣溪沙》(或《减字浣溪沙》)。

哪首浣溪沙啊,东坡写的浣溪沙多了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