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有的称公有的称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23:45:03

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中原及北方地区,古称“中国”。江南地区,古称“蛮夷”。
周朝的时候周天子称"王",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的国君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名义上是替周天子保卫国家的大臣,所以他们是不能称“王”的,只能按照爵位称"公"、“侯、”、“伯”、“子”、“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爵。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时期,因为楚国是南方蛮族建立的国家,不遵守中原周朝的礼法,并且楚国依仗其地广人多,兵精粮足,又有长江天堑做为天然屏障,所以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违制称王。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微,但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各诸侯国都希望能借助周王室的声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所以在表面上还继续承认周王室,除了楚国外,其他诸侯国仍然只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王”他们自己只按爵位称“公”或“侯”等等,等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所以,各诸侯国都分分脱离周王室开始像楚王一样称“王”了。

称王的除了周天子就只有楚国
楚国与周天子有一些矛盾,于是自立为王

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 周王一直处于天下公主的地位 天下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王
战国时期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 各诸侯国的强大 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才陆续出现很多王称号的

他们自己只按爵位称“公”或“侯”等等,等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完全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所以,各诸侯国都分分脱离周王室开始像楚王一样称“王”了。

王是自封的!各个诸侯过于强大后就开始抑制不住自己的野心,从虚弱的中央脱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