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0:36:15
越具体越好

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西周后期,由于被剥削者集团本身的逐渐瓦解,以周宣王“料民太原”为标志,旧的剥削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旧的土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下去了,新的剥削方式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新土地制度之形成便成为必然,而新关系与新制度的形成过程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发生的经济方面的变革运动。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
1.历史背景:王室式微;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加大;戎狄的威胁使在国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2.春秋诸霸
“霸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汉书·严安传》)
“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

主要事件和战争
周郑交恶
迁邢封卫(存邢救卫)
葵丘之会(前651年)
宋楚泓水之战(前638年)
晋楚城濮之战(前632年)
晋秦郩之战(前627年)
晋楚邲之战(前597年)
两次“弭兵之会“(前579年,前546年)

争霸战争的历史意义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使用渐多
牛耕逐步推广
水利兴修,利于农业
2.生产关系的变化:
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一种解释:井田制的瓦解)
许多奴隶身份转化为农奴,自耕小农增多
赋税制度的变化,突出的事例有:
齐国之“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相地而衰征”
晋国之“作爰田”、“赏地而悦众”
鲁国“初税亩”(前594年)、“作丘甲”(前590年)
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
郑国“作丘赋”
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

压迫和反抗
“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兽恶其网,民恶其上”,“民弃其上,不亡何待?”
暴虐如晋灵公,酷政如齐国(齐景公时“踊贵屦贱”),奢侈如蔡侯,昏愦如卫懿公。
劳役、兵役是人民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小国人民,更是不堪重负,深受其害。
反抗斗争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