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如何理解“仁”?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3 05:50:48

小篆
隶书
楷书

会意,形声字

解: 小篆「仁」,从「人」 ,从「二」。「仁」是二人合而为一,乃亲如一体也。按「二」者有两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亲。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视人如己之意,本意作「亲」解。孔广居以为:「仁,亲也,人莫亲于父母,故以二人为意。」又「二」象上为天下为地,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

其义有:

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

爱曰仁。仁以爱人。上下相亲,谓之仁(中庸)

有仁德者亦曰仁

同情爱护曰仁。如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者人也

仁者心之本体,性也,理也,觉也。如「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德教,德化,善政曰仁

教化曰仁

人若心中永远包含着两种人,一为善,一为恶,则此人心中必有至爱,当能与人和睦相处,化干戈为玉帛。故古人言:「仁者无敌」;或云:「仁者爱人也」。确实人若有恕人之心,容忍之心,则所到之处,莫不如春风化雨般,处处见一片和煦之气象

故「仁」诚为立身处世之根本。

仁义之类的问题具体说来属于哲学系的分支伦理学中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毕业论文就是写得这个 建议你去找点这类的书看看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的简单的

柏拉图:《理想国》

很遗憾,哲学中没有对于仁的直接说明,可是对于伦理,斯宾诺纱是位大家,他有严密的体系。对于道德,尼采是重估价值的大师,在中国,孔子对于人的理解就是克己复礼,是对于周朝礼坏乐崩的无奈回答,当然现在看来是保守的非唯物的,后来的解释者如董仲舒之流对于统一思想有大功,可是文化束缚从汉代起成为一个问题,束缚的仁义不是真的仁义,先秦百家,各有所长,单论仁者,大道无痕,自己多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