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学文化?如何构建大学文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19:38:33
越详细越好!谢谢!谢谢!!!!!!!!!!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丰富思想资源。

  文化是人类认识的共同结晶,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无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灿烂的文明与文化。和谐,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和”字已赫然存在,并在《易经》、《尚书》中得到应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的名言。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那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和”的思想一直被传承。“天人合一”、“天人一体”、“顺天合人”、“中庸”、“中和”,将和谐体现在了自然、社会、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有多长,和谐的思想光辉就有多远。

  任何阶级社会都有两种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和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但任何民族文化除了具有阶级性的内容外,还包括大量具有社会性的共同文化,反映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过程中,既不应盲目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不能把传统文化视为一钱不值,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几千年发展的产物和积淀。我们要吸收它能够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经过现代转换,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就是这样做的。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唯实思想的精华,将“实事求是”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发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共存,兼容并蓄。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总是既互相碰撞、互相冲突,又互相学习、互相吸取,这是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催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由欧洲形式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赋予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