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进行想象描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3:03:34

小令开门见“山”。这“山”字前后,虽然没有附加任何形容山之高大的语法成分,但是它的内蕴却完全可以与“高山入云天”、“山高上九霄”这类句子的表意等值,这是无疑的。所以,若是在“山”字后接上一句“登攀跨越实艰难”也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下文写出的却是“快马加鞭未下鞍”——若写“登攀跨越实艰难”这在表意上便是顺承;而写“快马加鞭未下鞍”则在表意上转折了。这种转折有何意义,应该是毋庸赘述的。

“惊回首”的“惊”,作为一个概念,在这里的内涵与“心惊胆战”、“恐惧颤栗”等是绝无血缘关系的;其外延仅限于“惊叹”;何以“惊叹”?因为山之高度几接于天了。“离天三尺三”是夸张。夸张,不是浮夸,它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为依据,“夸而有节”,是一种修辞手段。关于夸张,鲁迅先生说得好:“‘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燕山原来就这么冷。”同理,因为红军长征在赣、闽、黔、滇、蜀等省越过的十八座大山,无一不是高入云霄的,所以毛主席在这里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格,使我们立刻就知道红军长征途中的山原来就这么高!小令惊叹山体之高大,实为表现红军之高大。试想:能从“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山头上挨着天跨越而过的红军,难道不是比高大的山体更为高大吗?这个“试想”,是小令“规定”了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就是小令的“最后一段”,只不过它是个潜台词而已。小令为刻划红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光辉形象,运用了“借宾定主”的表观手法——这个“宾”便是山,“主”便是红军。

小令将高低起伏、绵亘不断的群山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比拟、比喻等的修辞方式和适当的动词谓语从形象上进行摩状。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同样,在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艺术的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种摩状其实是在再现着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的场面。当侵华日军气焰之嚣张无以复加、炎黄子孙“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的时候,而顽固地推行“攘外必先安内”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