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如果你是主考官将怎样评价他的营销思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9 01:00:53
1.不做调料做原料
首先发言的是小刘,他认为番茄产品包括酱、汁、沙司,在国内市场一直是作为调味品出现,比如在酒店、宾馆、餐厅的厨房里被使用,而且大都是以几公斤为单位的包装,最近几年才以小包装出现在超市里,仔细观察几乎都是摆在调味品货架上。特别是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的某个生活常识竞赛中,抢答题目中问:番茄汁是饮料、食品吗?结果公布的正确答案是调味品。这就足以看出这种“刻板印象”,亦被心理学家看做是社会知觉的偏见,它真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如果做国内市场就要充分考虑这个限定因素,不改变这个观念就只能进入调味品市场,而除了西餐之外,中国各菜系的调味对番茄制品的需求量是非常有限的。近几年人们注重营养配餐,对番茄已经有了偏爱,就算能改变对它的传统印象,被接受它是一种果酱和果汁,那还有很多人吃不贯它的味道。
他认为,如果不开发下游产品,在国内用小包装调味品进入家庭消费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或是开发成饮品进入激烈竞争的饮料市场,都有很大的风险,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国外由于生活和饮食习惯,把番茄制品作为蔬菜和食品的组成部分,每餐都不可缺少。因此他的方案是:一要继续发挥本地原料好、规模大、成本低、质量高,一次性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生产的规模优势,发展国内的分销商。二要扶持培育下游产品的开发生产企业,以利用和拓宽它们的原有营销渠道。三是入关后许多国外经销商会打开中国市场,下游产品的市场有他们去做。如果公司改做饮料,资金投入大、竞争对手多、市场风险大,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就要学会“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嘛。公司只做番茄制品深加工所需的原料供货商就好啦。

有几点疑惑,虽然需求量不大,但是不代表国内市场没有人在做,从全国的面上来看,番茄制品的竞争力还不是太大.如果只是供货商,会面临原料的存储周期短,运输成本高,库存压力大的问题,并且单一供货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无法良好保证可持续发展,并且没有在市场树立良好的客户感知,对将来做其他产品也很难短期突破,这都是从表面上可以看到的问题.
如果我是考官,感觉疑惑较大,这种路线,可能会让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也是有不利因素.

如果我是考官,感觉疑惑较大,这种路线,可能会让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也是有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