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词境与诗境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4:49:17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请大家帮我比较一下这首诗的词境与诗境哦

你用词怕是不当,什么叫词境与诗境?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词叫意境.
本诗从天涯共明月的想像中,写出捣衣妇人的思夫之情.万户,离人洒泪的太多.玉关,即玉门关.人在长安,心在玉关,牵挂着远征的丈夫.何日平定边关,夫君才能安心回家,两情缱倦啊.这里没有怨怼,只有思念和祷告.这最后一句,就点出了境界.请看另一首边塞诗其中两句:
谁知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看是平淡无奇的两句诗,你仔细想想,不禁心伤.边关人已成白骨,而犹自成为家中的妻子梦里的身影.多么沉痛哀伤!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
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词境)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

你可以这么YY下
在乡下的一条小河边,看到一群农妇在洗衣服。本应该生机勃勃的村庄中,却诡异的安静无比,只能听到单调而沉闷的棒槌击打在衣服上的“嘭、嘭”声。那种在平时,妇女聚在一起劳动时经常可见的嬉笑交谈却没有发生在这里。当你发现这个情况的时候,你感到很诧异。于是把视线集中在离你最近的一个正在洗衣的农妇脸上,你发现那是一张面黄肌瘦的脸,而且在这张脸上根本看不到表情。再把你的目光集中到她的眼睛,你发现她的目光中透出来的是一片木然。很自然的,你环顾了她的四周的那些农妇,你发现,她们脸上的表情以及它们的目光居然如此的相同,都是那么的木然,都是那么的毫无生趣,这时候,你感到了一种错觉,仿佛你看到的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