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清朝缫丝技术的资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7:06:27
谁有清朝缫丝技术的资料,全面的。谢谢
谢谢你,但是我需要清代的,而且只是缫丝技术这一块的资料。

清代的缫丝业主要流行包买商制度,它的基础是江浙一带的家庭手工业。
  养蚕的起源和技术外传 据古史传说,中国在黄帝时代已开始养蚕。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4700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未碳化而呈黄褐色的绢片和虽已碳化但仍保持一定韧性的丝带及丝线,又在河南安阳殷墓中发现粘附于青铜器上、因铜锈渗透而保存下来的丝绸残片。另外,殷代卜辞中有桑、蚕、丝、帛的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这都表明中国是蚕桑丝织的发源地,许多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技术都是由中国传去的。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田蚕织作”早在公元前12世纪就传到了朝鲜,2世纪末或3世纪初,又经过朝鲜传到日本。中国也曾直接将蚕种和养蚕技术传到日本。 6世纪或7世纪则循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纪时传到西班牙,以后传遍地中海各国。15世纪传到法国,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传到今日苏联的欧洲部分。
  生产的盛衰演变 从《诗经》、《禹贡》等文献看,先秦时代蚕桑生产已遍及黄河中下游。人们不但在宅旁园圃栽桑,而且栽种成片的桑田、桑林。丝织品种类也很多。秦汉至盛唐蚕桑业更为兴盛,丝织品十分精美,其生产重心始终在黄河流域。山东在先秦至汉代是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蚕桑业因战乱曾受破坏,但仍保持相当规模,隋唐统一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当时政府征收的丝织品大部分来自黄河中下游。巴蜀地区的蚕桑业也一直比较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口南移和南方战乱较少,长江下游的蚕桑业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养蚕业还传播到新疆、东北、西藏等地区。唐安史之乱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蚕桑业的重心也转移到江南。北宋时全国二十五路之一的两浙路向政府缴纳的绢占了全国总数的1/4,尤以嘉兴、湖州一带的蚕业最盛。宋末元初棉花栽培传到长江、黄河流域,到明代,棉花终于取代了丝麻的地位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业在许多地方趋于萎缩,但南方某些地区,尤其是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继续保持繁荣。清代,在蚕丝出口的刺激下,嘉湖地区蚕桑业进一步繁荣,邻近的江浙各县蚕桑业也兴盛起来;珠江三角洲在鸦片战争前也已发展成为重要的蚕桑产区。
  生产结构 至迟到战国时代,蚕桑生产已是个体农家普遍的副业之一。五谷、桑麻、六畜被列为农业的三大生产项目。有些个体农家能独立完成栽桑、养蚕、缫丝和织帛的全过程,形成农桑并重、耕织结合的生产结构。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