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外形急用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3:16:35
我要写作文,描述蛇的外形快!!!!!!!!!!!!!!!!

一、蜥蜴类和蛇类的头骨结构与龟鳖类、鳄类有明显的不同。前两类头骨的膜性硬骨后缘骨消失,方骨(软性硬骨)露出。方骨与下颌骨形成关节。由于方骨周围缺乏膜性硬骨的束缚,具较大的可动性,使口腔张得很大。有的蛇的口腔可张开130”左右。因此蜥蜴类和蛇类可吞食较大的捕获物。
2)脊柱、肋骨和胸骨

脊柱分区明显,有颈椎、胸腰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的分化。颈椎数目增多,前两枚颈椎特化成环椎和枢椎。环椎与头骨的枕骨踝相关节,能同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增大了头部的灵活性。椎骨的结构和关节方式似两栖类,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高等种类为前凹型或后凹型。胸腰椎具发达的胸骨和肋骨,并一起构成了胸廓,使肺呼吸功能大大增强。保护内脏的功能也进一步完善。荐椎两枚,较粗大,以发达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加强了后肢与运动能力。尾椎的数目随种类而异,外形由粗渐细,多数蜥蜴类在生命遇到威胁时能断尾逃遁。断落的部份能再生。但新生的尾椎骨呈软骨管状,外部色泽与未断部分有明显区别。

此外,蛇类不具胸骨,其肋骨有较大的活动性,能支配腹鳞完成特殊的爬行运动。

3)带骨和肢骨

爬行动物的带骨和肢骨均较发达。肩带的膜性硬骨和软性硬骨骨化良好,骨块数目较多。腰带的骼骨与荐椎连接,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联合,成为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爬行类具典型的五趾型四肢,比两栖类的肢骨结实,指趾端具爪,适应于陆栖生活。与两栖类相比,后肢踵关节不在胫、腓之间,而在两列跗骨之间,形成了跗间关节。蛇及某些蜥蜴为适应穴居生活,带骨和肢骨均有不同程度退化或完全消失。

4.肌肉

肌肉分化复杂,出现了皮肤肌和肋间肌。爬行类的肌肉系统比两栖类有了更复杂的分化。特别是分化出了陆栖动物所特有的皮肤肌和肋间肌。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由胸斜肌分化而来,它能调节肋骨的升降,协同腹壁肌完成呼吸运动。皮肤肌能调节鳞片的活动,蛇的皮肤肌尤为发达,腹鳞在皮肤肌的调节下不断起伏,改变身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完成特殊的蜿蜒运动。

5.消化

口腔腺发达,齿型多样。爬行类的消化系统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口腔内的齿、舌和腺体等均较复杂。口腔与咽有明显的界限。这样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