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王阁序 等终军之弱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15:54:20
最近在看王勃的藤王阁序,看到这句话时不知所解
有史,王勃写藤王阁序时年仅十四,但是这句话“等终军之弱冠”
意思是等同“终军”的年龄,弱冠之年,说的是二十岁
但王勃当时只有十四岁,怎么说是等同终军的二十岁呢
请大家为我解惑
我的悬赏分向来是最高的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方十四岁。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才华。王勃虽在座,但阎公让女婿孟学诗写这篇文章,也已经预先构思好了。到了(阎公)拿纸笔在宾客间来回推让时,王勃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拂衣(甩衣袖,表示生气)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第一次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罢了)。”第二次禀报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这句话,沉吟不语。再一次的禀报是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惶急视,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阎公)于是急忙邀请王勃到宴会场所,极尽欢娱才停止。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自荐,刘表荐于朝,两年后,应制科,对策高第,(考试成绩优异)被授予散朝郎之职。此时的王勃,年仅14岁,还是少年。
  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的重阳节。
  公元676年的初秋,二十七岁的王勃死于水中,所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应该是26岁。终军(?—前112)字子云,今历城仲宫人,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终军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
  终军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秦末,南越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之机,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后,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20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好一个书生王勃,虽然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但心底里企羡的是终军请缨、宗悫封侯。失意的悲哀和积极的壮怀交织在一起,充分表达了王勃的抑郁不平之感、豪迈超逸之情和穷且益坚的进取精神。

首先指出一个错误 藤应该为滕
其次当时王勃25岁了
不知道你的14岁的资料是从哪里来的
很明显14岁的娃再聪明也写不出这篇文章
再者写完这篇文章后第二年 王勃就死了

终军是汉武帝时的名臣,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人们称他为“终童”。
王勃这样写是为了表明自己衷心为国的决心就如同终军一样

28岁时王勃渡海溺死,据考,写滕王阁序时是24,写完之后就因乘船失事而英年早逝

这是王勃在看望父亲的路上途经滕王阁时写的,第二年就因溺水身亡了,不是14岁

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