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朱光潜 咬文嚼字 感想 在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7 11:35:29
急需

对“推敲”的再推敲——《咬文嚼字》

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借用丰富的实例、敏锐的感受和细致的分析启示我们: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应该“随处留心玩索”“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深获教益之余,也想做一点文字推敲的尝试,尝试之一便是对《咬文嚼字》中“推敲”的再推敲。
朱先生在讲到不同的字眼可以显示不同的意境时,分析了“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中“推”和“敲”的不同表现力。原文是这样的: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敲”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朱先生提出了两点:从内容上看, “推”显示“僧”应是“步月归寺”,门是“自掩自推”,“冷寂”之中显出“僧”“自在无碍”的胸襟气度。“敲”显示出他是月夜访友寺中有人应门,破坏了这一份“冷寂”。从艺术表现上看,敲门声、宿鸟受惊声打破了周围的岑寂。但笔者的感想是:若仅就这两句诗论,朱先生的推断分析确实高妙,但若结合全诗,就不免让人产生异义了。
原诗是: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从诗题看,这首诗所写的环境并非寺院而是朋友李凝的幽居之所。首联描写“幽居”周围的环境:杂草掩映的小路,荒芜的园子,极显幽静。颔联扣住“声”写访者“僧”(可理解为诗人设置的一个形象,也可将其视为诗人自己) 敲门并惊醒树上的宿鸟。颈联写“僧”回归路上所见:走过桥头,能明白地分辨出月下田野里的不同色彩;轻风吹拂,云脚轻移,给人一种山石移动的错觉。尾联托出“僧”心中之幽情: 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通篇看来,诗歌是抒写“僧”走访友人未遇的所见所感,门是李凝之门,并非“步月归寺”时推开自己先前掩上的门。既是拜访友人,还是“敲”字来得矜持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