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分析化学的问题寻求帮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8:40:11
1、分析纯的NaCl试剂,如不作任何处理,用来标定AgNO3溶液的浓度,结果会偏高为什么?

2、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使用的基准物Na2CO3中含有少点的NaHCO3,分析结果将产生负误差,为什么?

3、用递减法称量试样时,第一次读数时采用了磨损的砝码,分析结果将产生正误差,为什么?

4、加热使基准物溶解后,溶液未经冷却即转移至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后马上进行标定,分析结果将产生负误差,为什么?

5、用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时事先未用待移取溶液润洗移液管,分析结果将出现负误差,为什么?

1.含有微量其他钠盐,使得Cl的有效含量降低,相应用量增加,所以计算结果偏高.
2.原理同上,只是CO3的质量百分含量增加,用量减少,因此结果便低;
3.天平称量,既然磨损了就是说第一次的称量结果偏低,与第二次真实值之差为称量质量,所以结果真实的称取值比差值要高;
4.热涨冷缩,比如到100mL刻度,等冷了以后就没有100mL,或许只有99mL了,所以浓度偏高,造成标定用量减少,相应的结果就小了,
5.移液管里有水,移取的有效溶液就少了,所以偏低了.

1. 不是非常清楚。可能与操作,还有你在配制溶液时,所用的蒸馏水有关。

2.可用极限法,假定完全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等质量时碳酸氢钠所消耗的盐酸较少。(前提:使用双指示剂法,滴定终点为氯化钠)如果只滴定至第一终点,那么结果应该相反。

3.可以这么考虑。由于所用砝码标为 10g,但磨损后砝码只有 9g。递减法称量时,理论倒出 10g 样品出来,但实际只倒出了 9g。接下来我想你应该知道了吧?

4.未经冷却,会由于热胀,使溶液体积膨胀,加至刻度线时,虽然看上去是对了。但冷却后,会出现未至刻度线这种情况,相当于体积缩小,浓度偏大。用这种基准物进行实验,当然会使基准物在滴定时,消耗体积减小。

5.未润洗的话,会导致所移取的试样浓度偏小。滴定时,所消耗的标准试剂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