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的死不同的两种说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9:03:44
关于子路的死,有2种不同的说法,请大家给于见解

子路时孔子学生里面比较笨的一个,笨人似乎注定了比较正直。
  他和卫国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他虽生长在鲁国,却在卫国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卫国度过,并且他在卫国先后两次出仕。先是出任蒲邑(今长垣县)之宰,治蒲三年,子路展现出高超的行政能力,将一个曾经混乱不堪的蒲邑治理得井然有序。孔子前往,子贡疑惑地问他:“老师还没有见到仲由是怎么处理政事,怎么就夸了他三次呢?”孔子回答说,我已经看到他的政绩了。一进蒲境我就看到田地平整、禾苗嫩绿,没有杂草垃圾,水渠挖得很深。说明子路下了工夫,组织百姓尽力农耕,可见子路在百姓中很有威信,所以我说“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待我进入城内看到百姓房屋坚固,院墙完整,树木茂盛,可见社会治安良好,所以又讲“善哉,由也,忠信以宽矣”。到了官署,看到子路非常清闲,部下听从命令,看来他办理官司明察而公正,所以又说:“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如此而言,三称其善恐怕还很不够。子贡等人这才明白。也正由此,长垣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称。
  “孔子过之,三称其善”,所以长垣县又有“三善之地”的美称。后来他出任孔悝的平阳邑宰,在蒯聩之乱中死难,并安葬在卫国的土地上。
  子路的确赢得了历代人们的敬重。他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子路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成了另一个世界的卫国的“名誉君主”。以儒家的观念看,子路以他的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忠于职责、恪守礼仪”的典范,所以为历代所推重。但对于子路的死,历来有不同的声音,在儒家不再是“独尊”的显学之后,这种声音更是响亮。很多人认为子路“结缨遇难”是为“虚礼”而死,不值得,太迂腐。
  应该如何看待子路的“结缨遇难”?有人认为,关于子路的争论与文化转型有关。春秋之前,交战时讲究保持骑士风度,交战双方按礼节行事使战斗艺术化,符合封建时代的道德标准。子路“结缨遇难,正冠而亡”,就是为了维护在他看来极其重要的道德准则。这也不独中国人讲“仁义”才这样,外国也一样。试看西方贵族决斗,无论用剑,还是后来用枪,也讲究个堂堂正正、正大光明,不用欺诈,不耍阴谋。其实这是把待人处世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