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阶级局限性,还是时代局限性或者物质基础局限性?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02:16:50

当时太平天国面对清军的围剿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没有实施《资政新篇》的政治环境。而且也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实际,更难以实行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
主观原因: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客观原因:太平天国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

有阶级局限性。资政新篇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当时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是农民阶级,有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原因,因其丝毫未涉及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失去群众支持。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859年(咸丰九年)冬,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旨在改革天朝内政和建设新式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并经洪秀全“旨准颁行”。《资政新篇》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但是,这个由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旨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根本没有付诸实施就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第一,从客观方面来看。所谓客观原因,指的是在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实施这一方案。
众所周知,有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确保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能否顺利推行的根本前提。而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之时,正值自天京变乱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防御阶段。旷日持久的军事斗争以及由此造成的紧张局势,使太平天国根本无暇顾及繁杂的经济建设和内政改革,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打破敌人的军事包围这一紧迫问题上。
第二,从主观方面来看。所谓主观原因,指的是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它与客观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而只有正确地发挥主观因素,才能将客观原因中蕴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这一政治纲领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社会条件,包括经济基础、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