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态度和人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7:33:17
急需 谢谢

态度决定人生。态度不同,取向和作为就不同。每个人都有人生的态度,这种态度都有自己的某些理性观念支撑。譬如吃苹果,有的人喜欢先吃好的,有人喜欢先吃差的;前者说我每次都在享受最好的东西,而后者也有理由,我虽然每次都吃的最差的,但我总有希望,苦尽甘来。

不同的态度大概和我们的生命历程、对生活的领悟有关。按照蒋勋先生的说法,第一种人是孩子气十足的人儿了,眷念甜美,而这正是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的表现;而第二种人才算对人生感悟较深的成熟的人,懂得苦后回甘。是呀,苦后回甘,这更接近生活的本来特质!因为,甜美都不是现成的,上帝不能满足我们,自然也没有那样的赐予,天上不能掉馅饼;要拥有幸福还要靠我们自己,得投入,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土中刨食,得耕耘。所以要想吃甜就得吃苦,不想吃苦、怕吃苦怕是要吃一辈子苦;要做自己想做的就得做许多自己不想做到事情,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概不会有这样的好差事。蛮有哲理。

我们的诗词里有“当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诗句,西方也好像有这样的说法:一句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与从一个老人的口中说出含义是不同的。蒋先生的法国老师那句话“一个不知道吃臭的民族历史一定不够长”,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启人心智。得尝尽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才能够很好的体会人生,认识历史,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那就是这水的确已经很深了。海水再宽广也是苦涩的,然而,它的包容性更大。我们这个民族“苦”味已经吃了很多,看来有资格在“平淡”中回味生活和历史的真味。

好像蒋先生还特别提到了“品”,倡导“品味”。“品”字三个“口”(哈,蒋先生是个拆字大师),说,第一口是吃饱,第二口......第三口才来“品”味。是呀,生活在贫穷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停下来观风景的,哪里会去品味?看来当初落草为寇的梁山好汉显然不够品味(位),只知道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举手投足间匪气十足。品茶的人讲究三道茶,所谓“头苦二甜三回味”。蒋先生也讲到舌头上的这些感受,我看,他所讲的五官感受正折射出人们对生活态度、寓意、领悟、价值取向、审美情趣。

浓厚的味道说明生活不是很富足,淡雅似乎更高尚、更超脱、更符合传统东方审美情趣。

一个人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