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综合测评公平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5:39:27
又到了综合测评的时间了,奖学金成了大家所期待的。可是,我参与了综合测评的工作,发觉很多不公平的。例如,篮球队员练习一个多月,参加班级篮球赛才加一分,当观众看一次比赛就加0.5分.其他学校也是这样吗?怎么看待这个评价呢?

大学生生综合素质测评走入怪圈酿酝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新学年的开始,各高校陆续开始了对过去一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项在很多高校已经运行多年,曾经作为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分配重要参照的措施,由于对人的思想、品德、技能等方面进行人为的完全量化,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重

重压力,不少高校都开始酝酿对有关测评办法的修改,使之更人性化,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学期刚开学,大学生小钟却满面愁容:“系里又开始综合测评了。我上学年社会活动参加得不多,好人好事也没有,又不是什么学生干部、社团领导之类的,这次测评肯定‘凶多吉少’”。最让小钟难过的是,睡在他上铺的“好兄弟”,竟然揭发他上学期有一次在义务活动中“开溜”,从而令他面临被倒扣分的危险:“拿不到奖学金无所谓,如果影响到就业推荐就惨了,还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缘起:评定综合素质也用量化标准
综合素质测评可谓由来已久。由于以前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分配的单位好坏完全由学校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素质测评。通过测评,学生全部按分数排队,从而解决了分配过程中的标准问题。同时,测评分数也成为学校分配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名额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最早的测评完全是按学习成绩来排队。后来,随着社会对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和呼吁,测评内容中加入了思想品德、文体活动、社会活动能力等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部分,这些能力仍然用完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早已不再是排队等分配,但综合素质测评仍然被很多学校作为评选奖学金和三好生的重要指标,在就业推荐中,也往往以此作为标准。
现状:大学生对综合测评普遍不满
在广州某著名高校,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领到一本学生手册,手册里有非常详细的综合素质测评标准,而每个系还有自己更加细化的测评办法。
记者在这本手册上看到,综合素质测评分为品德、成绩、文体和能力4部分。除了学习成绩外,其他几项也采用了完全量化的办法来进行。比如,各类积极分子(包括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