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尔莎·斯奇培尔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1:12:30
关于伊尔莎·斯奇培尔莉资料

Elsa Schiaparelli(1890-1973)生于意大利罗马。她被认为20世纪最有名的服装设计师之一。1927年在巴黎开设自己第一家服装设计沙龙,追求设计的创新性,她第一个设计了护肩,毛皮织物和将拉链染成和衣服相同的颜色。她和当时很多艺术家,比如著名画家达利等人联系密切,并聘请他们参与纺织品的设计,把超现实主义风格引入服装设计中。二战之后,她的事业亏损,最后宣告破产前往美国。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写的,主要是写小时候父亲带她到教堂塔顶,教导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长大后,当她遇到困难时,能够不懈地坚持目标,并且做到了“此路不通走彼路”,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这只是一篇阅读课文,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中所出现的状况,却是令我始料不及。

按照惯例,读通课文、理解词语之后,要求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当讨论“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有学生说道:“因为有人向她订购了40件毛衣,她能够挣到大钱了,所以大喜过望。”学生中发出一阵窃笑。从表面上看,这个答案也不算错,但也绝对不“标准”,我补充道:“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时装设计师,当她能够实现梦想时当然是大喜过望。”

在讨论到“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时,又有学生引申到她“源源不断地挣钱”,在讨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时,还是有学生发挥到“挣钱的方法不止一个”。我疑惑地问:“你们为什么离不开钱呢?难道有钱就有一切了么?”一个学生很认真地回答“当然”,一些学生哄堂大笑,还有几个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回答“不是”。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我给他们分析,“广场”实际上象征着一个人的理想或目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指我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止一个,这个方法不行,可以换一种方法,这不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挣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赚了大钱也未必幸福。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只好草草收场,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留待以后讨论。

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想起上学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的情景来,当时在导入课文时,也曾问过学生为什么而读书,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以为考大学、挣大钱、找个好工作等答案居多,所以在讲课文时着力突出了个人的命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