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42:49

佛像的造型不仅能够形象地反映各时代佛教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研究历史上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乃至历朝的社会风貌、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等提供了具体真实的资料。且佛教为外传宗教,并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吸收、融汇了各个朝代的艺术成分

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宋代佛教深入民间,向世俗化、生活化发展,造像世俗朴实自然。彩塑像材料乃自然所赐,随处可取,易于造型,泥外妆彩,雕塑与绘画相得益彰,更适合表达宋代自然写实的造像风格。造像面容端丽娴静,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间人物;形体修美轻盈,契合宋人的审美倾向;人体结构把握准确,肌肤柔润匀称,衣纹写实简约,充分体现了宋塑的特点;衣饰繁简有致,设色鲜明,华而不乱,显示了塑匠精湛的雕塑技艺和高超的造型美的表现力。处处渗透着时代风韵
地域的不同,其造型也不同。
如15世纪后期,西藏佛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吸收了汉地佛教艺术的表现手法,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西藏佛教艺术发展的主流。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刻画上,表情刚毅自持,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1、观世音菩萨,佛教认为观音可随机应变,以种种化身救众生苦难。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准提观音。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2、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文殊师利菩萨。他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化号。“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