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开元母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8:47:14
如何识别开元母钱?开元母钱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钱币中的“母钱”又称“铸母”,系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来。以其存世稀罕、难得,而一直被钱币收藏界视为珍宝。由于现实中很难见到真正“母钱”,仅凭书刊中点滴知识,要想在常品中正确识别一枚“母钱”极其不易。实践经验得出:“母钱”不会大量翻铸,更不可能参与流通,只有在铸钱作坊生产操作过程中不慎将极个别“母钱”遗漏在“子钱”中,混流于市面(不排除其它存世因素)。事过境迁,尽管“母钱”在自然流通中有磨损,或深埋地下产生严重锈蚀,只要与常品比较,仍各具特征,泾谓分明。首先,“母钱”表体及地张要平整,无流铜,无明显镂刻痕迹。因“母钱”在翻铸成型后要经过仔细修整,它包括毛糙部分及翻铸时残留在钱体上流铜修除,越光洁平滑越好,在拔模时不沾沙。而有人认为:“母钱”由“雕母”直接翻铸过来应该带有“雕母”的原始刀痕,实际上“雕母”在翻铸“母钱”前其本身也要修整,除了穿口未开,一般整修“雕母”要比修整“母钱”来的方便,因为“雕母”多采用象牙、枣木、锡、铝等软材料,相对铜材料要硬,所以铜“雕母”的存世就显更加罕见。因此,修整后的“雕母” 翻铸的“母钱”在投入生产前再经过仔细修整,不可能有明显镂雕刀痕。即使有刀迹也是修整“母钱”所留或流铜未清净所致。观钱文,“母钱”字口如斩,笔锋走势清晰干脆,不含糊,“点”、“捺”、“撇”、“勾”、“竖”、“横”棱角分明,而常品钱体及地张起伏不平,钱文字体联结处有流铜,字口浅,笔锋走势软、圆无棱角。其次,“母钱”大于常品,因“母钱”在翻铸产生“子钱” 过程中,由于受热胀冷缩反应,再加上铸后还要滚边锉磨,一般要比“母钱”小0.3厘米~0.5厘米,例如:小平铜钱直径在2.4厘米~2.5厘米之间,“母钱” 直径必定在2.7厘米。“母钱”的钱体阴、阳之处必须具备拔模斜度(斜度大约在60度左右),穿口、钱缘、文字规整。而常品钱体阴、阳之处较浮,无拔模斜度,穿口、钱缘、文字常常走形,移范,整体不规范。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笔者列举:喜生贵子二枚花钱来比较区别母钱与子钱的不同特征,图一,母钱该藏品观钱貌可以断定为清代之物,黄铜铸成,重量:32.9克,厚度:0.3厘米,直径:4.9厘米,面孔径:0.73厘米,面币缘:0.7厘米,背币缘:0.6厘米,背孔径:0.9厘米,钱文钱缘规整,字口深而斩,书体走势流畅俊挺,清晰干脆,毫不含糊,连钱背“五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