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是哪国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21:36:56
还有是干什么的?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
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于家境贫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后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历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用分裂球活体染色法证明海鞘镶嵌型发育的极性或轴性,以纤毛的运动作为实验对象和极性指标,探讨胚胎极性这样一个胚胎发育的重大问题;在文昌鱼发育方面,研究分裂球之间的相互关系,胚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诱导作用等,使胚胎学界对文昌鱼个体发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理解系统发育起到了启迪作用;晚年进行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中关系的研究,证明了在个体发育中,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79年3月,他在为浙江省科学大会作报告时,不幸脑血管破裂,晕倒在讲台上。从此,一病不起,3月30日逝世,终年77岁。他从教多年,培养了大批学生,有不少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中国人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著名胚胎学家,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后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第周出生于中国浙江鄞县(今属宁波鄞州)一个农民家庭。17岁时以插班生考试录取者中最后一名身份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就读,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入上海复旦大学就读,于1924年获心理学学位。1927年入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担任蔡翘教授的助教。之后又于1930年赴比利时比京大学(今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1934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
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京大学布拉舍(A. Brachet)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Ranafusca)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同期,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