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舞曲》曲名的由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0:02:25
详细点哈~音乐课要用~谢了

《青春舞曲》的创作者——民歌王子王洛宾用微弱的个体支撑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是多么丰富灿烂。在王洛宾搜集、整理、改编的中国民歌中,《青春舞曲》是首极快活的歌曲。无论性别,不管长幼,从民歌手到港台歌星再到“超女”,几乎人人都喜欢哼唱这首动感十足的歌。因为这首歌实在太著名了,有作家为王洛宾写的传记就起名为《青春小鸟》。

太阳下山明早依然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美丽小鸟飞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别的那呦呦,别的那呦呦,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往往是由眼前所见或心中所想,编唱了第一句,一边唱一边想着如何将主旨表达出来,主旨一般都在歌曲的尾部。

民歌的内容十有八九都以爱情为主,故而民歌说到底其实就是以歌唱青春为主的歌曲。青春期的思念、忧虑、焦躁、激情……无不是民歌要表现的内容。高尔基曾说:“民歌是与悲观主义绝缘的。”歌唱青春的民歌,总要给人以胆量、希望和幻想,以期人能变得更坚强。民歌就是活人的心声,就是民意。

王洛宾曾说:“民歌最宝贵的地方,在于正确反映老百姓的舆论。民谣是最美的,它经过世代相传、加工,把其精华流传至今。”“民歌从人们口中出来,就像从大山中流出的甘泉一样甜美。”

民歌和创作歌曲有很大不同。在民歌中,往往看不到文人学者那种华丽的辞藻,而大多采用形象生动、朴素浅近,富有动作感、音乐感、色彩感的词汇来表达主旨,这也正是靠口口相传才得以流传的民歌的特点。

民歌大量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事实上,这三种艺术手法早在春秋战国时就被人们使用。南北朝钟嵘在《诗品·总论》中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民歌在谋篇布局上基本采用这三种手法,不过有时兴中有比,比中有兴,比兴常融为一体。

由于地域不同,各地民歌的风格大为不同。新疆民歌一般都很热烈,有舞蹈的感觉。《青春舞曲》的曲调是小调式,颇具新疆风格,适合表现奔放、开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