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以前我听过一首个记得一句 天苍苍夜茫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3:37:56

应该是“天苍苍野茫茫”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古代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部落,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不过,北朝时敕勒族活动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对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咏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条河流,可能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区的河川。阴山,又名大青山,座落在内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绵亘千里。诗的形象一开始就呈现出强大的气势和力量。接下去是一幅苍茫辽阔的图卷: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们如今只能阅读它的歌辞而无法欣赏它的歌声。歌词读起来令人感到无比的雄浑辽阔,而又带着点苍凉。

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这个故事令人想像:《敕勒歌》的歌声,该是多么雄壮豪放?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会用敕勒语唱。大约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那么,最初的歌辞又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

是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牧马人 http://mp3.baidu.com/m?word=%C4%C1%C2%ED%C8%CB&lm=-1&tn=baidump3&ct=1342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