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8:54:53

要写的话太长了。
但你首先要确认,春秋战国是真正的“封建”政体,秦汉之后则进入“帝国”时代,然后和欧洲封建中世纪比较一下就清楚了。

(一)政治经济的改变

就政治上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动荡的时代。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到战国末期,这个时期的政治争斗非常激烈,奴隶和平民的起义暴动不绝於书,各国诸侯和贵族集团的争斗愈演愈烈,弑君亡国屡见不鲜,大国争霸,小国结盟,干戈不息。号称「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各国的控制和尊严,它的统治地位和权威急遽下降,实际上已沦为附庸。另一方面,诸侯和卿大夫的实力不断膨胀,所谓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是实际上主宰著这个时代的诸侯国。春秋后期,鲁国三分公室,郑人「铸刑书」,晋国「铸刑鼎」,就是政治制度改革的徵兆。战国初年,田氏伐齐,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著旧的依靠宗法制度维持的奴隶制政权已经走到终点,新的地主政权已经在我国上正式确立。
在经济上,由於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动。铁制农具和牛耕已经相当普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自由农民和手工业工人一天天的增加,势力也渐渐扩大。奴隶的主人无法继续迫使奴隶和农民继续到「公田」去集体劳动,导致井田制度逐渐瓦解。於是从春秋中叶开始,有些国家从改革分配的关系著手,慢慢的对生产关系作一些调整: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昭公四年,郑国「作丘赋」;哀公十二年,鲁国季孙氏「用田赋」。进入战国以后,许多国家竞相实行「变法」:魏国任用李悝,「尽地利之教」,实行「平籴法」;楚国任用吴起;韩国任用申不害;秦国任用商鞅…,都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以商鞅的二次变法比较彻底,明文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允许买卖土地,奖励耕战。这对於解放生产力,巩固地主政权的经济基础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於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城市日益扩大,有得相当繁荣,商品交换活络起来,交通逐渐发达,各地区之间的连结越来越紧密,全国统一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了。
(二)社会阶级的变动

春秋战国产生了「士」的阶层,为散文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条件。因为奴隶制度的崩溃,使原来的「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各国贵族出现分化

,其中有一部份的人地位下降,沦落为「士」;另一方面,由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