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作者何其芳写的是北方雨前的景物,但为什么又写南方故乡的景色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0:57:10

1.《雨前》是何其芳著名的散文集《画梦录》中有代表性的
一篇。它通过大雨降临前灰暗沉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
种久旱切盼甘霖的强烈情绪,也隐约透露出渴求变革的焦灼心
情。这正是30年代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因而引起读
者的共鸣。作品中对这种心态的刻划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紧密结
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界,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既不满于黑暗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忧郁感伤的情绪,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了解当时青年的思想状态也有一定的认识价
值。
2.《雨前》写于1933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
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卑躬屈敌,民族危机深重,
政治气候低沉。“雨前”景物的描写,正是那时整个社会空气的
形象比拟,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表达出一种在密云不雨的
气候下的复杂感情。对现实的不满,使作者渴望“心里的气候”
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怀念南方故乡的雷声、雨声,传达出
一种对希望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结尾一句“然而雨还是没有
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一种彷徨、迷惘以至颓伤的情调油然
而生。这种思想情调也正是当年的许多知识青年共同的一种精神
状态。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和谐的诗的意境
上。(1)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西方现代派的“移情”手法,把自己
内心的感情外射在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上。鸽群、柳叶、大地、
树根、白鸭、鹰隼,都无不打上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嫩柳的憔
悴正是作者的憔悴,大地的干裂正是作者的干裂,白鸭的烦躁正
是作者的烦躁,鹰隼的怒愤正是作者的怒愤。物我无间,情与境
高度统一。(2)对比手法的使用。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两次插
入对故乡的回忆。故乡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眼前的景象则叫人
窒息。通过对北国与故乡差异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
之间的矛盾。(3)语言精致、优美。用词简约,以一当十,如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