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为什么称猪肉为大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2:59:56

方言,没有具体意义

称猪肉为大肉,来自满族人民的祭祀礼仪
。大肉与小肉相对。
古代,东北地区有以下概念: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山海经》
彘者,北方之牲也。——汉·贾谊《胎教》
彘,大猪。满族的祖先自古以来生活在此地区,形成了仅仅以猪为祭祀牺牲的传统文化。满族的祭祀有星祭和家祭之分。大肉与其中的家祭有关。现在,满族人民的家祭每年春秋举行,共两次,每次一般连祭三日。
第一天,祭祖。先于祖先神位前摆供品,由穆昆达(族长)率领全族依辈份排列在神位前萨满祝辞,众人行叩头大礼。接着,由“领牲”(主祭人)用烧酒浇猪耳朵,如果猪大声叫或晃耳朵,就意味着祖先领了,为大吉大利。此时萨满戴神帽系裙摇铃持鼓跳舞,并唱《领牲调》,然后再行叩拜礼。晚上是“背灯祭”,背灯后萨满唱“背灯调”,当天祭祀结束后,族人共同分食供肉,即:牺牲的猪肉。
第二天,祭天。满族家庭都在院内竖一根高过屋脊的神杆,神杆即:索罗杆子。满族人民把神杆视为通天柱。祭祀时,宰猪在神杆之下,“领牲”将猪的锁子骨套在神杆顶上,把猪的内脏取出放在锡斗里送到神杆顶上,由喜鹊或乌鸦来吃,称为“神享”。神享三天内吃完,便象征大吉大利。猪的肉分成:“大肉”、“小肉”。“大肉”燎毛后煮熟上供,然后众人分食。“小肉”做成小肉饭,众人分食。所有大肉、小肉饭,三天之内必须吃完。如果剩下,也不能带走,必须埋在神杆之下。
第三天,换锁。在院内插满三个杈的柳树枝,满族未婚的少年儿童把彩线系于脖颈上,跪在祖先神像前,象征子孙如柳树枝叶一样繁盛。每年祭祀时都要“换锁”,直至男婚女嫁。
这个习俗在清朝建立后带入关内,满族人民的”大肉“、”小肉饭“这两个词汇也传入关内。起初仅仅在满族家庭内部使用。”大肉“一词最早由宫廷传出。当时的满族王公祭祀,融合了一些汉族习惯,于是清朝皇帝经常于节日、吉日单独祭祖,于是分吃大肉就是满洲贵族大臣经常”头疼“的事情。因为,水煮大肉不放任何调味料很难下咽,经常要自带盐,这些情况其他大臣都看在眼中,于是”吃大肉“这个词汇开始流传出来。
此前,古代中国只有豕、豚、彘肩、圂腴等词用于祭祀礼节、饮食,没有专门特指猪肉的名词,于是,吃大肉就成为民间专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