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分析一下张九龄的《杂诗》,再讲一下背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7:56:33
湘水吊灵妃,斑竹为情绪。汉水访游女,解佩欲谁与。同心不可见,异路空延伫。浦上青枫林,津傍白沙渚。行吟至落日,坐望只愁予。神物亦岂孤,佳期竟何许。

张九龄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生于韶州曲江,“幼聪敏,善属文”,13岁时广州刺史王元庆赞誉他“此子必能致远”。武周长安二年,他24岁时,擢进士第,当上了校书郎,713年又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在策对中为玄宗青睐,升任左拾遗。此后仕途一帆风顺,数年间屡获升迁,尤其深受宰相张说器重。张说被政敌攻击下台,张九龄也因此外放。张说死后,他又回到朝中,因为才华出众,草诏称旨,迁工部侍郎,知制诰,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再迁中书令。因反对攫用牛仙客,被李林甫所谗,以尚书右丞罢知政事,被扳牵到周子谅案中,再贬为荆州长史,请还展墓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
  九龄一生,无论主政或者为人,都口碑甚佳。崔群曾对宪宗总结道:“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九龄主政时,采分段运输法,解决了长期困扰京城的粮食问题,又避免了扰民;将主持科举的由考工员外郎(正八品下)改为礼部侍郎(正三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威信和地位;实行和粜法,避免了谷*伤农,到开元二十八年,“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通鉴》卷214),乃是唐代辉煌的顶点。
  开元名相之中,姚崇善变通,谙兵法,但喜权变用诈,同僚中少朋友。宋璟为人刚直,有节气,但脾气老而弥辣,玄宗以下,个个怕他三分,当他是私塾先生,尊敬有余,亲密不足。张九龄正直敢谏,又兼风度俊雅,文才过人。张说骤用亲近,张九龄劝他:“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他曾力劝玄宗诛杀兵败当斩的安禄山,可惜玄宗放虎归山,终于酿成大乱。宋人晁无咎作诗感慨:“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
  九龄体弱,有宿疾,当时公卿上朝,都把笏板插在腰间而后骑马。独有九龄时常让人拿着笏跟着,于是从他开始,有了“笏囊”——装笏板的袋子,“百僚则各有笏囊,亲吏持之”,好比今天秘书替首长拎着公文包:)玄宗虽然因李林甫疏远了他,却对他的气质风范念念不忘:“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之作,深得平和中正之美,也就是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的时代,纵是危机四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