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的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0:18: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ab39b6010008m6.html
由于这篇文章太长,所以你们上这个网吧,写好一点啊!50分写得好的话再加20分
300-500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
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
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
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
当然,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
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