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的“牙税”是什么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13:00:58

牙税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营业税的雏形,在我国唐代就已出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唐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出现了一种专事说合买卖的中间人,称为牙侩、牙郎或牙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经纪人、中介人”,他们经营的场所叫做“牙行”,也就是今天的“交易所”,对这种中介行为征的税,自然叫“牙税”。到了清代,牙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大税种,牙税收入主要用于地方财政收入,也就是今天的“地方税”。当时,牙郎、牙人等古老的名称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牙纪”的称呼。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继续征收牙税,但各省的税则很不一致,此税已混乱不堪。1941年,国民党政府将牙税并入营业税征收,牙税最终发展为一个较现代的税种,但由于当时地方政权割据,许多地方仍遵行旧制,直到全国解放,牙税才彻底称为历史的遗迹。

那么,这种对中介行业,为什么要称为“牙行”呢?据考证,中介行业本应称为“互”,就是互相的“互”。众人做买卖,叫做“互市”,但古时“互”和“牙”两字写法非常接近,久而久之,就误做了“牙”了。

旧时政府向牙行/商征收的捐税,在明代(牙行始自唐宋明始开设需政府同意并缴税)为杂税之一,清代有营业牌照税性质的帖费和按年(分期或分季)缴纳营业税性质的常年税,北洋、国民党政府继续征收各省办法不一,1941年后并入营业税。

不是国家规定要交的是地方官方便贪污弄出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税来克扣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