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2:07:27
最好是1000—2000字左右

每个时期得宏观经济政策都不一样,宏观调控的目标简单作答就是:促、增、稳、保。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以下的材料供你参考吧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调控的“从松”政策,转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中央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