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可看出来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持有怎样的态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3:55:26

孔子认为,为学必须相互切磋交流,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师心自用,则为学难有所成。

  1. 原文出自《论语‧学而》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白话翻译:孔子说:「学习道理而能常常去实践,不是一件很喜悦的事吗?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习的路上相扶相助,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已经学有所成,却不被世人所接受,即使如此也不会在心中埋怨;能有这样子的涵养,难道不是一位有德的君子吗?」

  3. 语意:第一段即道出为学首重实践,学而不行徒长浮华,行而不学自是而昧理。第二段讲学有所成後声名远播,感来志同道合的人,或是有贵人教诲,或是有人来请教学问,或是与人组织团体。能将学习成果推展出去,能以一己利天下,因此而乐。第三段指若时不我与,则终身守道乐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亦不失为一位君子。仁德是自己决定的,与外在的环境又有何干。

  4. 总结: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颜氏家训‧勉学》提到「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为学若不常与别人交流,互见盲点以求改进,那麼言谈之中出现偏颇的言论就在所难免了。

写了孔子乐于和别人交流,从交流中学习别人的优点

互交有无,温故而知新则“不亦乐乎”!

乐于和大家交流

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