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卖花女的观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9/22 11:00:22
百十来字就够 不求多 一定要精辟 我是学文秘的 一定要结合文秘的工作特点和要求来写一下 写的好加分!

4月27日在玉兰大剧院看了朝鲜歌剧《卖花姑娘》,感受复杂,一言难尽。

这几乎是我在玉兰遇到的最不受捧场的戏了。上座率大概只有五成,中途还不断有人离场。唱戏的苦大仇深,情真意切,听戏的却是稀稀落落,无动于衷。台上台下恍然有遥远的时空相隔绝。

没想到《卖花姑娘》如此不受东莞观众追捧。本来这出戏与中国有着深远的渊源。金日成写就剧本第一稿时,正在中国东北地区从事革命活动。拍成电影后引进中国,更是风靡一时,说影响一代也不为过。《卖花姑娘》深受领袖隆恩还不止于此。金正日统率意识形态领域之后,选定该戏为“御笔”对象,亲手组织将电影改编为歌剧搬上舞台,此后又不断集合朝鲜国内一流文艺要素填充加码。《卖花姑娘》由此日益尊贵,逐渐隆升为朝鲜“国剧”。

中国人不是不懂《卖花姑娘》。实际上《卖花姑娘》应该算是中国人最有条件懂的歌剧了。对一般观众来说,歌剧不是那么好欣赏的。但《卖花姑娘》和那些西洋歌剧有很大的不同,西洋歌剧多以咏叹调为形式,而《卖花姑娘》主要采用短小的节歌,由头到尾唱来悦耳动听,普通听众听起来也不累。而在内容上,《卖花姑娘》简直就是另一部《白毛女》,两者不只是在文艺逻辑、表现形式上,甚至在故事脉络和情节上,都是“高度疑似”的。《卖花姑娘》说的唱的那些,看着《白毛女》长大的中国人能不懂吗?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今天中国观众主流的审美取向大概与《卖花姑娘》已相去远矣!

看作品本身,我不认为《卖花姑娘》的艺术价值有多高。故事结构是致命伤之一。我特意看了一下表,3小时5分钟的戏用了2小时45分钟来刻画花呢一家受到的压迫,层层叠叠,极尽渲染。要表现这种事实没有错,但要是只知道不断往戏中添加伤心事件,而无暇顾及情节的承转起合,作品价值会大打折扣。插一句,这样来演倒是增加了我对朝鲜强烈悲愤悲情意识的来源的理解。难怪朝鲜人能为领袖的故世哭得那般悲痛欲绝。在最后20分钟,情节终于一转,花妮的哥哥带队回村闹革命,群众终于迎来新天地。但我觉得戏里的革命蛮不彻底,地主一伙被吓得屁滚尿流之后就不见了踪影,是死是活也没了交待。革命怎么就不敢面对这个问题?革命大戏又怎么能这般虚以委蛇地表现革命?

这就讲到我的激愤之处了。罗兰夫人有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我总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