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辩艺术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06:47:49
拜托各位友友帮忙一下,谢谢

88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历来颇有争议。

庄子看见鱼儿在水中从容地游来游去,觉得鱼儿是快乐的。他认为人鱼之间虽然不同类,但是人可以感知鱼儿的快乐。

惠子则认为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他质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实在是精妙,妙就妙在它利用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无知与困惑来反诘:“鱼”这个物种的概念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中,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对它确实知之甚少。而庄子那一句反问,细细揣摩,也有几分狡辩的意味: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自然,从人的角度来说,人类若非有特异功能,实在很难体会到鱼的快乐和痛苦。

惠子不乐意了:“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以此类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显然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自然要讲论辩进行到底,他回归到原来的话题:“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会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就让人感觉很绕,就如同说“我怎么知道你知道不知道”。

这个辩题谁胜谁负?从逻辑上来说,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本来就不是同类,人怎么可能知道鱼的心理?但是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可以通过观察判断动物的“表情”。

这个论题,其实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

论题之争,焦点是人鱼。说“人”是鱼的异类和“鱼”是人的异类,两种说法似乎也不是一回事。“‘人’是鱼的异类”是站在鱼的立场审视高高在上的人类,鱼有鱼的世界,它们自有自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只是它们的“语言”我们无从“翻译”罢了。而“鱼是人的异类”,则站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按照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的心理,我们还可以说老虎、猴子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