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翻译(20哦)/\/\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8:11:27
各位高人可吾帮忙翻译以下两段文字:
艺文类聚
一百卷(内府藏本)
唐欧阳询撰。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仕隋为太常博士。入唐官至太子率更令,宏文阁学士。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据其自序,盖亦奉诏所作。《唐书•艺文志》注令狐德棻、袁朗、赵宏智同修。《唐书》询本传又称,武德七年,诏与裴矩、陈叔达同修。殆以询董其成,故相传但署询名欤?叶大庆《考古质疑论》其正月十五日有苏味道夜游诗,洛水门有李峤游洛诗,寒食门有沈佺期、宋之问诗,四子皆后人,欧阳安得预编之?则传写又有所窜乱,非尽询等之旧也。序称《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是书比类相从,事居於前,文列於后,俾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於诸类书中,体例最善。凡为类四十有八,其中门目,颇有繁简失宜,分合未当。如山水部五岳存三,四渎缺一。帝王部三国不录蜀汉,北朝惟载高齐。储宫部公主附太子而诸王别入职官。杂文部附纸笔砚。而武部外又别出刀,匕首等为军器一门。道路宜入地部坛宜入礼部,而列之居处。针宜入器物,钱宜入宝玉,而列之产业。案几、杖、扇、尘、尾、如意之类宜入器物,而列之服饰。疾病宜入人部,而列之方术。梦、魂魄亦宜入人部,而列之灵异。以及茱萸、黄连入木部,芙蓉、菱、藤入草部,鸿之外又别出雁,蚌之外又别出蛤,鹤之外又别出黄鹤,马之外别出騊駼。如斯之类,皆不免业脞少绪。唐觐《延州笔记》尝摘其所载徐陵《玉台新咏序》,谓以诔德为累德,传讹自此书始。考刘熙《释名》,诔者累也,累其德行而述之也。则询书不误,误乃在观。至王茂《野客丛书》摘其以《汉书》长陵一抔土事误抔为杯,收入杯门。又摘其蒲柳门中收赵高束蒲为脯事,云出《史记》,《史记》无此文。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亦摘其引梁君射白雁事,云出《庄子》,《庄子》无其语。则皆中其失。然隋以前遗文秘笈,迄今十九不存。得此一书,尚略资考证。宋周必大校《文苑英华》,多引是集,而近代冯惟讷《诗纪》,梅鼎《祚文纪》、张溥《百三家集》从此采出者尤多。亦所谓残膏賸馥,沾溉百代者矣。

-
---出《四库总目提要》

及《艺文类聚序》
叙曰: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架藏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贯,日用弘多。卒欲摘其菁华,采其指要,事同游海,义等观天。皇帝

这个翻译也难了一点啊,真累。原创的,定多错谬,还请指正。
《四库提要•艺文类聚》翻译:
艺文类聚是唐代的欧阳询所编撰。欧阳询,字信本,是潭州临湘人。在隋朝当过太常博士的官。到了唐后,做官做到太子率更令、宏文阁学士。他的事迹在《唐书》中有具体记载。这本《艺文类聚》,根据他的自序所言,也是奉皇帝命令来编撰的。《唐书•艺文志》中注明还有令狐德棻、袁朗、赵宏智一同参与编修。《唐书》中的《欧阳询传》又说,在武德七年,皇上诏令和裴矩、陈叔达一同编修。大约是因为欧阳询负责督促编撰而成,所以这本书就只署了欧阳询的名字。叶大庆的《考古质疑》论说:其中正月十五日有苏味道夜游诗,洛水门有李峤游洛诗,寒食门有沈佺期、宋之问诗,这四个人都是比欧阳询晚生的人,欧阳询又怎么预先编撰他们的事迹呢?那么这本书传写又有所窜乱,并非全是欧阳询他们之前的了(钝刀割肉:“非尽询等之旧”这句翻译不敢确定)。在欧阳询的序言中说:“《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这本书体例是按照事物的类别来分编在一起,前部分记载事件,后部分列出文章,使阅览者容易查阅,写作者容易查找借用,在各种类书当中,《艺文类聚》的体例最好。全书一共分为四十八大类,其中门目,很有些有繁简失宜、分合未当的地方。比如《山水部》中“五岳”只有三岳,“四渎”(江、淮、河、济)也缺了一渎;《帝王部》中“三国”不记录蜀汉,“北朝”只记录高齐(北齐,高姓);《储宫部》“公主”附有“太子”而诸位王侯却另记录在“职官”中;《杂文部》附有“纸笔砚”;而《武部》外又另列出刀、匕首等为“军器”一门;“道路”适宜列入《地部》,“坛”适宜列入《礼部》,却列在了《居处》;“针”宜列入《器物》,“钱”宜列入《宝玉》,却列在了《产业》;案几、杖、扇、尘、尾、如意之类宜入《器物》,却列在了《服饰》;“疾病”宜列入《人部》,却列在了《方术》;梦、魂魄亦宜列入《人部》,却列在了《灵异》;以及茱萸、黄连入《木部》,芙蓉、菱、藤入《草部》,“鸿”之外又别出“雁”,“蚌”之外又别出“蛤”,“鹤”之外又别出“黄鹤”,“马”之外别出“騊駼”:诸如此类,,都不免于纷繁琐屑。唐觐《延州笔记》曾经摘取本书所记载徐陵《玉台新咏序》,说以“诔德”为“累德”, 就是从本书开始传讹的。考究刘熙的《释名》:“诔者,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