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8:14:57
比如一介草民
什么意思呢?

“一介”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概率并不高,仅有的几次出现,在解释上又有欠斟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两处的“一介”,课文的注释都将其解释为“一个”,笔者以为是不恰当的。

把“介”解释为量词“个”,在常用的工具书中找不到依据,即便是《说文》里也没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关于“介”字有如下六个义项:①界限,疆界;②居中,在中间;③独,独特;④铠甲;⑤〔一介〕;⑥通“芥”,比喻微小。其中对“一介”列举了两个义项:1,一个。《尚书.泰誓》:“如有一介臣。”2谦词,表示藐小,微贱。王勃《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第二个义项是由“芥”而来,而第一个义项就不知由何而得了。

笔者认为,对于“一介”这个词,只有一种解释,即“一”表数量“一个”或“一位”;

“介“则取其“微小”、“微贱”之义。其理由如下:

一 我们先从“一介之使”入手。这句话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为“使”,什么样的使者?一个小小的使者。“介”,“芥”也,形容使者地位之低下。蔺相如的意思是说,凭着秦国的强大,就是派一个地位再低不过的使臣到赵国去,赵国也不敢不恭恭敬敬地把和氏璧送到秦国来。“之”是一个表偏正关系的助词,如果“一介‘可以解释为“一个”,那么这句话就成了“一个的使者”,似乎汉语里没有这种语法。

二、古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是不用量词的,数词与所限制的名词直接组合是其显著特征,如“一唱三和”、“三人行必有我师”、“五人墓碑记”等等,皆是如此。少数情况下,有些量词是由名词转化而来,不用则限制不明,那就必须要用了。例如:“一叶扁舟”、“一树繁花”、“一江春水”、“一川烟草”等。“一个”的“个”并不属于这种特殊量词,当然是在省略范围之内的。所以,说“如有一介臣”句的“一介”就是“一个”,显然是理由不充分的。

三,由于“一介”是个谦辞,他后面的人物往往都是地位不高的,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一介布衣”、“一介草民”等。如果人物是王侯将相,一定不要用“一介”来修饰,古文中没有见过这种用法。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介”决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