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4:58:53

尽管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不断呼吁民众要重视传统节日,还要求政府将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但民众的反应显然并不热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从保护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的角度考虑,我完全赞成多数民俗学家和相关学者的意见。传统节庆是我们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能够长期流传,并且扩大到全国大多数地方,为大多数人所沿用,说明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丰富了当时民众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愿望和追求。所以对与传统节庆有关的活动、史料、实物、人物等,都应该尽可能完整地加以保护和保存,有关的专家学者也应该进行记录和研究。

但是要让民众乐于过传统节日,除了大力倡导和推广外,还得研究一下这些节日形成和演变的具体情况,看一看今天和今后继续存在的理由,包括为什么年轻人兴趣不大的原因。

应该承认,时过境迁,传统节庆赖以延续的条件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中秋节,以往最吸引人的是两大因素,一是赏月,一是合家团聚或思念故乡。就月色而言,过去在还没有电灯照明的条件下,明亮的月光就显得格外动人。而今晚上要在户外举办活动已是轻而易举,根本不必依赖月色。

此外,通讯和交通发达后,亲友之间随时能保持联系,文字、声音、图像都在同步传播,再多的乡愁也能排遣,难道还会在月光下“低头思故乡”吗?合家团聚也不困难,或者刚团聚过,或者不久另有团聚机会,就不一定盼望中秋节了。而古人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往往对亲友在哪里都不知道,那就只能在月光下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了。又如在海峡两岸完全隔绝时,连亲友是否还在人间都无法证实,团聚更是梦想,中秋的乡愁和亲情才会真实感人。

要使中秋富有魅力,就得找出新的理由,而不是一味强调传统。以往如何过中秋,可以用作历史课或文化课的内容,可以作为知识介绍,却无法让民众自愿仿效,更不能强制年轻人接受。现在的中秋活动,除了桌上增加了月饼,偶尔还借了月光外,与平时的活动并没有什么区别,如何吸引得了人?如果没有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任何节庆都会毫无意义。中秋节如此,其他如春节(过年)、清明、端午等也是如此。

所以,对传统节庆的保守和创新可以并行不悖,也应该如此。一方面,专家学者应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