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的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4:27:44
快......

闻鸡起舞,是一个悲剧。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祖逊,是一位热血青年。为了报国,他努力磨炼自己,甚至做出了“闻鸡起舞”这样的壮举,传为千古美谈。
然而,他的报国大业未能施展。因为皇帝、中央政府的大官们有自己的私心,并不关心天下。后来,祖逖得到北伐的机会,并连连胜利。正当他准备乘胜追击、进军河北时,他的北伐业绩却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恐慌,深得民心的祖逊成为他们的“大患”。于是他们削除祖逊的权力,千方百计在背后阻挠大军北上。 祖逖将军忧郁而终。其弟被政府逼反,后来兵败,被迫投奔原来的敌人石虎,然后被杀。祖家被东晋灭族。
人们都知道岳飞。可谁又知道,祖逊的业绩比岳飞更大,而结局却更惨烈呢?大多数人所记得的,也就是“闻鸡起舞”这种“美谈”吧。
如果祖逊没有闻鸡起舞,固然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但恐怕也会避免这悲惨的结局吧?
如果只看到闻鸡起舞亢奋的一面,未免片面。从这个故事联想到主人公的结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民族有更深的认识……

《闻鸡起舞》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很有意义的文章《闻鸡起舞》,受益匪浅。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每天鸡啼后就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三字经》说得好:“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像祖逖一样后来居上的人真不少。李白是听了老婆婆的话才猛然醒悟,明白到“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后来不是成了大名鼎鼎的诗仙吗?“三苏”之中的苏洵不也是三十岁才发奋吗?他们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只要勤奋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祖逖一样闻鸡起舞的人,他们听到鸡鸣就来到公园晨运。老人们打太极,青年人在耍武术,小孩子在玩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