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摆脱民族危机,康有为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结果有什么相同之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1:38:06

康有为是保皇派嘛。保皇派强国的目的在于寄希望于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达到君主宪政之下的民主。
当然要以失败而告终的,因为他忽视了中国最起码的一个事实,那就是满清是异族外来政权,本质上相当于,满人对人口占大多数的汉人的殖民,不过与西方殖民者相比,他们反而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积累和成果,还处于原始的野蛮社会,因此,反倒自身被汉化了,于是掩盖住了其殖民者的本质,占最多数的汉人一旦崛醒,当然不能容忍极少数的人作威作福,阻砖中国进步。
中国不是不能有皇帝,也不是不能实行,君主宪政,但中国自古就是以汉人为主的国家的本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容忍满人的皇帝,而占极少数的满人出于奴化汉人和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也不可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所以戊戌变化失败就是必然。在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借用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在赶走蒙古统治者中的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把它改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以号召推翻满清统治者,孙中山一生与日本友人交际甚广,许多革命活动思想大都在日本策划,却不主张日本式的君主宪政强国,不仅仅是李鸿章拒绝了他早期的上书,也不完全是,因为他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更大程度上是看清了民族问题的本质,看清了满清统治者非正统中华的本质,如果以孙中山的革命党取得辛亥革命胜利,而不是袁大头的逼退清帝的话,满清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号召推翻满清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