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怎样重视兴修水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1:21:46
如上

兴修水利 汉武帝时,国家富庶,开始大规模的兴修水利。首先开凿的是漕渠,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工,三年完成。主持这一项工程的是水工出身的徐伯。过去运粮,自黄河入渭水,运至长安,路程九百余里,需时六个月。漕渠凿成后,西起长安,东通黄河,运程只有三百余里,漕运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可灌溉田地一万余顷。
关中因是国都所在地,开渠也比较多。除漕渠外,还有灵轵渠、成国渠、渠、六辅渠、白渠等。以白渠为最著名。白渠始凿于太始二年(前95年),在渭水之北,西起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东入栎阳,引泾水,注入渭水,与郑国渠平行,长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当时有歌谣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渠)在前,白渠在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跳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其他郡县的水利也较发达。西北地区的朔方、西河、陇西、酒泉等郡,都开渠引黄河或川谷的水以溉田。中原地区的汝南、九江等郡,引淮水以溉田。泰山下引汶水以溉田。其他新开水渠、陂池很多,溉田各在数千顷或万顷以上。
武帝时修治黄河,也是一项重大功绩。黄河原于元光三年(前132年)夏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南)决口,水经瓠子河入巨野泽,流于淮、泗,被灾地区达十六郡。武帝曾发卒十万人治黄河,不见功效。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自泰山回长安,路过此处,发卒数万人堵塞决口,并下令随从他的官员将军以下,都要背柴薪填决口。在决口堵塞后,武帝又下令在新修的拦河大堤上盖了一座“宣房宫”。从此河水又北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汉武帝很重视水利建设,他在位时,先后在各地组织兴建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掀起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水利建设的高潮。
武帝时期水利建设的内容:关中地区渠道灌溉水利网络的建设、河东渠田.东南地区水利灌溉工程、朔方河西等地的屯田和灌呼

武帝时,关中开凿了很多渠道,主要有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了一个水利网。关中以外,当时的朔方、西河、酒泉、汝南、九江、东海、泰山等地,都有灌溉万顷以上的大渠。其他各种小型水利工程更是不胜枚举。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卒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工地,名随行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负薪填决河。经过这次修治,黄河才流归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