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明堂可克?怎样解释.谢谢大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5:31:05
唯明堂可克?怎样解释.谢谢大家!

只有明堂(下面有解释)可以制服(克制)

  明堂一般解释为“明政教之堂”(东汉,郑玄),是上古帝王颁布政令、处理政务、会见诸侯、接见长者、举行祭祀庆典、开展教育活动的地方,是上古时期国家的政治、文化、宗教中心。据蔡邕《月令章句》记载,“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祭祀,饷功,养老,教学,选士皆在其中”,可见明堂是一个多功能的公共建筑。在封建社会里,明堂还往往与“辟雍”组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一组皇家礼制建筑。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hB
  明堂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远古时代,人们聚会的无壁的大房子,因为比一般房子明亮,因此叫明堂。据《考工记》等古籍记载,黄帝时的 “合宫”,神农氏的 “天府”,唐尧时的 “五福”,虞舜的 “总章”,夏代的“世室”,殷代的“重屋”,周代、秦代称为明堂。明堂的功能与形式,到汉代已经失传,学者们为此争论了两千年,没有定论。汉武帝、东汉光武帝、隋文帝、武则天等封建帝王为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都曾建造过明堂。其中武则天所建明堂最为富丽堂皇。宋代以后,帝王们对明堂的兴趣锐减。清代的学者对明堂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证,但因为缺少实际的资料和证据,往往与焉不祥,所论不确。f!E
  王国维先生有云:“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东周以后,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论有三种观点,一为一室,二为五室,三为九室,二千年来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论,均徘徊于后二者之间。^btJ
  一室明堂为三代之遗制。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只有一间,没有墙壁, “只是一个朝南的大礼堂,是集众开会之所,本不神秘。”如半坡F1,面积约175平方米,内有四根0.5米粗的大柱,四周立有许多柱子,专家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明堂。《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4En
  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