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中颂声、下、上何解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20:16:55

颂声是只诗经中的“颂”,内容多是赞美贵族和上天的
关雎借代圣经中的“风”,内容方面多是写自然和民间的

这里面的上下,分别是指贵族和贫民。

我的理解:颂声是歌功颂德的文字,或文学作品
关雎:自然、人性的文字或文学作品。

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再好也是末流。
自然、人性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上:理解为上等
下:理解为下等
例如:老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颂声”:赞美歌颂的诗歌
下:民间
上:贵族官僚

《杨子法言》:“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齐桓之时縕,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故习治则伤始乱也,”汪荣宝《法言义疏•孝至卷第十三》引:『《列女传》仁智载魏曲沃负上书云:“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起兴,思得淑女,以配君子。夫雎鸠之鸟,犹未尝见乘居而匹处也。”《汉书•杜钦传》载钦上疏云:“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是以佩玉晏鸣,《关雎》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离制度之生无厌,天下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故咏淑女,冀以配上。忠孝之笃,仁厚之作也。”李奇云:“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歌而伤之。”臣瓒云:“此鲁诗也。”《论衡•谢短》云:“周衰而诗作,盖康王时也。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后汉纪•灵帝纪》载杨赐上书云:“昔周康王承文王之盛,一朝晏起,夫人不鸣璜,宫门不击柝,《关雎》之人见机而作。”任彦升齐竟陵王行状李注引《风俗通》云:“昔周康王一旦晏起,诗人以为深刺。”张超《诮青衣赋》云:“周渐将衰,康王晏起,毕公喟然深思古道,感彼《关雎》性不双侣,愿得周公,配以窈窕,防微消渐,讽谕君父。孔氏大之,列冠篇首。”(《古文苑》)陈氏乔枞《鲁诗遗说考》云:“此以《关雎》为毕公作,与《论衡》‘大臣刺晏'之语相合,盖《鲁诗》所传如此。”按:子云说诗,皆用鲁义,故此以《关雎》为刺康王之诗,而云“作乎上”,亦即大臣刺晏之说。』

王侯要顺应民众,民众要呼应国家!
颂声:王者的呼声,
下:民众
上:泛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