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13:35:01

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中国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作为近代社会新兴阶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无产阶级的出现早于中国的资产阶级,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已达200多万。尽管这个数字在全国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不大,甚至可以说还很小;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毕竟代表了新的生产力,代表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几年间,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中国工人阶级处在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发展变化之中。正如列宁在1912年就指出:“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和那样的中国的社会民主工党”。也就是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必须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已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2. 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已有200多万人。尽管这个数字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毕竟代表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属于自己阶级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革命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