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4:29:15
就孔孟论学习中你感触较深的一则或若干则,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篇作文
比如,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孟子:有为者辟若绝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尤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儒家的先锋,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两位大师。然后你就可以谈谈儒家在我国的历史和影响。然后再说与这两有密切关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渊源: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的首都在朝歌(今河南淇县)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http://v.ku6.com/show/kZRKn8nZVc7Gy5dY.html
看了这个视屏后,你绝对会知道怎么写了!~
(建议,看一句,写一句,当听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