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会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2:30:55
甲方:勤奋比天赋更重要
乙方:天赋比勤奋更重要
支持甲方!
甲方:实力强就可以成功
乙方:后天努力可以成功
支持乙方

是的,有人说过1份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的汗水才是天才那么,如果你是天才你就只得1分。而你是勤奋而没有天赋的话就是得99分。

现在,很多孩子最头疼写作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不少教师和家长感叹孩子不爱看书,提起看书就厌烦,再加上疏于观察和体验,没有生活积累,因而导致许多孩子写作文没词,于是乎“难产”痛苦之余,生编乱造一通应付差事了事。对此,有学生总结说,他们心安理得地说假话是从作文课上开始的。此话不无
道理,也道出了学生们的无奈。

看待这种现象,板子全打在学生身上显然有失偏颇。这不禁使人想起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领进自己的私人藏书房,如果没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爱好的。”苏霍姆林斯基真是一语中的,接着这个话题,笔者也想到了一位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曾说过的幼教方法,在他看来,要想使孩子对读书感兴趣,哪怕是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多碰书,刺激他对文字的兴趣,即使在大街上,也可有意识的给孩子讲解两旁门市招牌上的文字,由此,他还建议,应该多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等书籍集中的地方让孩子到文字和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这样,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读书的。其实,中国的每一个汉字的来历都有着丰富的渊源,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能讲出一个美妙的故事来。按照这种做法去引导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不会不对读书入迷的。

理解这个道理其实一点都不难,古代不是早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吗?那么孟母在一个地方住得好好的为何要三迁呢?不就是因为孟子成天见到吹唢呐下葬死人他就学上了,后来整天看着屠夫杀猪他也照葫芦画瓢舞刀宰畜吗?再后来,孟母第三回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孟子就开始学着学生上学的样儿识字读书了。这回,看到孩子走上了正道,孟母才放心了。是的,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见什么学什么。也有人把孩子比喻成一团“泥”,家长和教师想把这团“泥”捏成什么样,就能成为什么样。此话的确是经验之谈。

言归正传,不少家长和教师在着急孩子写不出像样的作文的同时,是否也自问过,作为家长,你为孩子的识字读书和培养读书的兴趣做了些什么?作为学高为师的老师,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你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