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我一些关于《草原》的问题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3:28:55
我要苏教国标版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文分析,《补充习题》的答案,课文赏析,体会,感受等。越多越好。谢谢!
我要苏教国标版第16课《草原》的课文分析,《补充习题》的答案,课文赏析,体会,感受等。越多越好。谢谢!

16、草原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品有话剧《龙须沟》、《茶馆》,小说《猫城记》、《离婚》、《四世同堂》。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何:哪里;“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话:倾诉;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就这样分别?夕阳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依依不舍地话别。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这句中的“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支,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句中的“回味”指对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体味。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内容。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家乡灞河的柳树与青海高原的柳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同,突出了青海高原的柳生命力顽强和作者对这株柳的赞美和敬佩。

作者拿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作比较。描写灞河柳摇曳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象,突出其“生活道路”的平坦,与高原柳树形成对比,突出了高原上的柳树“生活的道路”与灞河柳绝然不同,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领悟作者发出的“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的慨叹。(课文后面第四题)

描写灞河柳摇曳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