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能成为伟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6:26:54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具体举几个小例子。

小时有志向。
小时读书读到洪秀全起义时,盛赞其人,欲模仿之。

答:1.因为他推翻了腐败的满清政府.2.是他带领着中国走向了共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孙的病逝,自然成为当时新闻界的热点。各报纸也都在显要位置刊登有关消息。北京的《晨报》也不甘落后,除了像其他报社一样发表纪念社论外,还专门请了梁启超对孙中山一生的功过做一总结。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初,曾有一段时间思想激进,和孙中山过往甚密,引起乃师康有为的反感,在康有为的呵斥下,梁启超又退回保皇的立场,导致了他与孙之间关系的恶化,双方一度在海外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与孙中山一派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缓和,反而因为政治斗争又结下了不少恩怨。《晨报》本身就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办的报纸,所以,此时也不失时机请梁出山发表一些言论,表明他们的态度。
梁启超的谈话,以《孙文的价值》为题发表在3月13日的《晨报》上,与《晨报》的社论相呼应,基本上表明了研究系一班人对孙中山及国民党的一些看法。
出于礼貌,梁启超还是先夸奖了一下孙中山。他认为孙中山是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这个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在他看来,孙中山有三大优点:第一,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未尝挫折;第二,临事机警,长于应变;第三,操守廉洁,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在梁启超这些赞扬的话里面,唯独缺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根本不提孙中山对于建立民国所做的贡献,而这恰恰是孙中山一生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梁启超对此只字不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对民国的现实并不满意,还是想故意贬低孙中山的成就。
然后,梁启超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我对于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为不择手段的理论一倡,……结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边,所谓本来之目的,倒反变成装饰品了。”
而且,梁启超认为:“但我以为孙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败者亦未必不在此。我们很可惜的是:孙君本来目的没有实现的机会便死去了,我们所看见的只是孙君的手段,无从判断他的真价值。”
梁启超的这些话,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的确是尝试着通过联合一派打倒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