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题,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2:59:12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1)答: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4分)
(2)答: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人民过上了多年的安定生活.(6分)
(3)答:都有积极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6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分)
(2)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2分)
(3)材料三辽“与朝延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在此之后的哪一朝代出现了民族融合大发展的现象?(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 [11年四川眉山中考]第44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或者“战争”与“和平”各1分)
(2)①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或者漠北战役l分)
②昭君出塞(1分)
(3)澶渊之盟;元朝(各1分)
(4)“和”的关系(民族团结,友好相处意思相近即可,1分)

1.反映课匈奴和汉前期是一种敌对的关系:昭君和亲之后,为匈奴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物资,匈奴和汉的关系情好日密,双方开始通婚 商业往来。
2.匈奴一直是一个很有扩大侵略野心的国家,曾攻打大月氏,汉朝因为派张骞出使西域救援。后面那种和睦的场景,是在昭君和亲后才铸成的。
3.都有积极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