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头为什么先举出六位古代君贤的事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16:59:53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部分列举六位人物的例子来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观点的客观和普遍性 。
  2、全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注释
  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1)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2)苦其心志:使其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志:意志,感情
(3)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4)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5)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6)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使性格坚韧
(10)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原意为过失,错失,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犯过错的意思。
(11)然后:这样以后。
(12)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在。
(13)衡于虑:思虑阻塞